按照省海洋与渔业厅的要求和前期既定方案,结合我会实际工作情况,山东省物流与采购协会就《水产品冷链物流体系构建及品控对策研究》课题,在2016年4月-9月期间,在全省范围内选取水产企业、冷链物流企业、食品生产加工企业进行了广泛走访和调研,全面落实省厅“三新一用”的要求。本课题首先从全省物流产业大布局着眼,提出了物流产业的架构,为后续专业物流的研究建立依据奠定基础。文章明确提出冷链物流产业的构成并对电商冷链物流产业做了大胆构想,同时也指出了物流业,尤其是冷链物流产业作为当前经济发展短板的问题所在。在互联网+背景下,传统业态和电子商务都对水产品冷链物流提出了新的产业和技术需求。
长期以来,冷链物流在整个物流体系比重偏低、技术装备落后、质量效益不佳,成为现代物流中短板中的“短板”。在深化供给侧改革和推动消费升级的新形势下,大力发展服务于水产、生鲜流通的冷链物流业,是构建中高端透明供应链、健全流通体系的有效途径,对促进农民、渔民持续增收、保障食品安全、提升消费品质具有重要意义。
课题组通过对相关企业的深入调研,了解现状,发现问题,提出产业需求和社会需求。通过与发达国家在水产冷链物流领域的资源和发展水平的对比,指出我国在本领域的差距和不足。针对当前海洋水产领域“重生产轻流通、重数量轻质量、重传统业态轻新经济创新和品牌建设”等问题,宏观层面提出了“双三同”品牌共建、布局电商水产天网和冷链物流地网的重点任务,提出在水产品生产领域、流通领域、销售终端,分别选定典型企业,开展品牌共建培育和示范工程。提出选定远洋渔业产品生产或加工企业建立“同线(生产线)、同标(生产标准)、同质(产品质量)”体系,选定各品类冷链物流服务优良企业,探索建立流通环节的“同线(运输线)、同标(数据交接标准)、同质(服务质量)”体系。同时课题组对调研过程中了解到的部分传统水产加工出口企业在试图涉足电商业务时,遇到的冷链物流的短板限制进行了深入剖析;在科研层面提出了支持科研机构强化冷链物流标准技术支撑和质量管理的建议,建立水产品冷链物流标准规范体系,鼓励企业采用国家标准及国际先进的技术标准;在产业层面提出了提高水产冷链信息化水平、强化水产冷链标准化、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加快冷链物流装备与技术升级的任务和实施路径。标准化方面提出使用周转箱,将会提高40%的作业效率,降低30%的人力成本,人才建设方面提出推动省内涉渔涉冷职业院校设置水产品冷链物流相关学科专业、开设相关课程,发展冷链物流职业教育;在行业自律方面提出了打造水产品冷链物流信用体系建设工程的方案和思路。
在成果量化方面建议:培育打造具备海链、陆链、多式联运仓干配一体化供应链体系的国际影响力大型冷链物流企业2-3家;打造威海等优势区域为一二三产融合、品牌共建海洋渔业国际名城;3年内水产品冷链星级物流企业达到50家以上;培育3-5个以水产品上行技术为支撑的电商小镇。
加强水产品品控大数据的研建工作、冷链物流体系的建设工作,建立健全高效节能环保绿色的冷链物流体系,事关国计民生和如何打造区域经济发展新动能等问题,所以,本课题的研究很有意义,希望对山东经济社会发展、水产产业、冷链物流产业发展贡献微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