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疫情的影响下,进口冷链食品需求依旧快速增长,国家食品冷链流通追溯平台加速构建,冷链行业监管力度不断加强,政策、资金和基建红利逐步释放,冷库、冷藏车市场逆势上扬,但同时又有很多企业生存艰难,甚至被迫倒闭或转型,这一切变化既矛盾又合理,既令人感叹又引人深思。
2020年的冷链行业,喜与悲,冰与火,是与非。这一年,让我们共同来盘点冷链行业十件大事。
新冠病毒通过低温传播,已经被数不清的进口低温食品新冠阳性案例所证实,冷链物流给产品外包装携带的新冠病毒提供了生存条件,但显然其并非原罪,年底层出不穷的非冷链产品检测出阳性已经说明这一点。“进口冷链食品”俨然已成专有名词,但不希望带有任何褒贬色彩。
2020年一号文件再次聚焦冷链物流,且涉及篇幅和力度超乎历年,随后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国家发改委、农业农村部、交通运输部分别从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产地冷链体系、加强冷链物流监管等角度发文促进冷链物流行业发展。冷链新基建成为城市新基建的重要组成部分,首批17家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评选公布,省市区县各级冷链物流基地也在快速构建当中。
2020年9月11日,由国家卫健委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中物联冷链等主要起草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冷链物流卫生规范》(GB 31605-2020)强制性国家标准正式发布,将于2021年3月11日正式实施。这项标准的出台,将直线提升冷链物流企业准入门槛,意味着冷链物流企业将进入全新的发展阶段。
新冠疫情很大程度上加速了我国对于进口冷链食品追溯体系的全面构建,目前北京、上海等多地政府已主导建成追溯平台,这一举措带来的巨大变化,一是加大正关冷链食品进口力度打击非法走私量,二是追溯的透明化会使得流通链条上的冷链运输、仓储等各环节更加合规合法,有利于冷链物流健康发展。当然最受益的还是广大消费者,食品安全等级进一步得到提升。
疫情之初,传统餐饮企业等冷链需求方举步维艰,冷链食品流通周转慢,各地冷链运输配送通行受阻,这些都给冷链相关企业造成了不小的经营压力,客户流失、订单收紧、费用压缩、成本高企等多重不利因素的叠加,使得雅玛多中国、易果、云象供应链、鲜易供应链等企业难敌严寒,同时也迫使很多企业加快转型升级。
疫情对消费方式从传统向互联网转变起到了巨大的推波助澜作用,原本风口渐行渐远的生鲜电商赛道再次被激活,融资数量和金额均大幅度超过2019年,而以叮咚买菜、兴盛优选等为代表的生鲜新零售、社区团购等模式更是资本拥趸的对象,加之直播带货等新兴场景的火爆,原本以服务传统商超、餐饮和食品工业制造为主的冷链物流,一下子有了更为广阔的增量市场。
八、冷链市场集中度进一步加强,小企业机会收窄
根据中物联冷链委发布数据显示,2019年全国冷链物流百强企业的总营收为549.76亿元,同比增长38%,占全国冷链物流市场规模的16.2%,百强准入门槛达到8961万元,这也说明冷链物流行业头部企业市场份额逐年增加,冷链物流市场集中度明显加强。随着客户需求的不断提高,大企业在网络、运力、资金、信息化等方面的优势逐步放大,而这些因素也成为制约小企业扩张的硬伤。
在新冠病毒成为新常态且进口食品规模有增不减的情况下,冷链相关人、货、场的消毒消杀成为政府和企业必须关注的新风口,对于食品流通安全关系重大。目前市场上各类消杀企业、消杀设备和消毒剂五花八门,消毒消杀效果参差不齐,有必要通过相关标准、指南等进行有序引导和规范。
十、冷库、冷藏车市场逆势上扬,冷链市场需求持续增长
据中物联冷链委和链库数据平台显示,2020年全国冷链市场规模达到3740亿元,同比增长10.3%,全国冷库总量达到7080万吨,折合1.77亿立方,同比增长17.1%,全国冷藏车保有量达到27.5万辆。